【第五周】致敬历史,开创未来
学管处主任 车巧玲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再过5天——10月3号,就是我们学校建校九十周年庆典活动日,这是学校2015年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作为校庆筹备组的一名成员,今天我想与大家一同分享自己在筹备校庆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与感动,题目是《致敬历史,开创未来》。
哲学家黑格尔说,历史是一种隐藏的力量。我想,所谓“隐藏的力量”就是指历史在人类发展中所起的无声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影响和作用。九十年,是一段悠长的岁月,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垂垂老矣。但当我有机会认真地面对学校九十年的历史,我感受到的却始终是负重自强、蓬勃向上、爱国进步、勇往直前的青春的力量。我们31届校友郝复俭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惯性器件技术主要开拓者,与钱学森一同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32届校友汪志馨是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这两位享誉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当初热血澎湃的文学爱好者,在校学习期间他们分别是革命文学社团“绿萍社”和“涛社”的发起人。记得采访54届校友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占祥教授的时候,老人仔细地从我们带去的学校新旧照片对比中搜寻往日的痕迹,感慨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他非常想再次回到母校,只是作为两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的担纲者,年届八旬的他依然没有休闲的心情与时间,那种为了祖国忘我工作的情怀绽放的是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在我们学校还有一位与学校同龄的老教师——九十岁的王健老师,他是黄埔军校第18期学生,70年前他曾是战功显赫的中国驻印军汽车兵团的一员,1950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校教书,是青岛目前惟一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与王老师交谈,你可以感受到那种老知识分子的儒雅淡定与热血青年的果决刚毅是那么和谐地融为一体。76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院士回忆起母校时感慨最多的是老师们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同学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纯真情谊,这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说起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时依然像一个淳朴的中学生。当薛校长邀请他回母校参加校庆的庆典活动时,他欣然应允,并且表示作为一名在铁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非常愿意尽己所能传承学校的文化。
是啊,一所学校的文化就是在一代代师生的人生成长中扎根下来,一所学校的活力就是在一代代师生的生命基因中被延续下去,带到世界各个地方,带到社会各个领域,而那些对他们影响深远的记忆搭建起来就是我们这个学校90年鲜活的历程。
从这个角度上说,校庆不仅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更是各届校友回顾成长历程,展示发展成就,抒发师生情谊,凝聚八方力量,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的一次盛大聚会。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我们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的母校,我们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要在履历表一栏里写上自己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和经历。有人说,成功人士是用自己的业绩在为学校书写校史,更多的普通人是用校史书写个人的历史。我觉得这句话确实还有应该商榷的地方,但是它提醒我们要切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要汲取学校九十年文化积淀传承的珍贵营养,也要奋发拼搏,勿忘回馈学校更多的荣耀。
从眼前来说,校庆庆典活动在即,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为校庆添一份光彩。我希望我们全体师生至少能从这三方面做起:
第一,“迎校庆、聚人心,人人都是义务宣传员”。希望大家都能要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校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迎校庆、讲文明,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作为个人我们要举止文明,大方得体,友善待人。作为集体,我们要服从分配,在做好分内之事的同时主动承担主动补台,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迎接宾客的到来。
第三,“迎校庆、做贡献,人人都是志愿服务者”。希望所有的师生都能积极参加校庆活动。校庆活动的每一个岗位,不管是接待服务,演出节目,还是庆典仪式的观众,我们都要严格按学校的要求,用心去做、用情去做,注重每个环节和细节,让所有前来参加校庆庆典的嘉宾、校友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和谐、温暖与美丽。
老师们、同学们,10月3日,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日子,站在国旗下,让我们衷心祝愿:
祝愿我们六十六中蒸蒸日上!
祝愿九十周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201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