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学校首页> 校庆专栏
校庆征文:我永记心中的青岛66中(作者:蒋海葵)
时间:2020-10-13   浏览:2174

1987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分配到了济南铁路局青岛铁中工作,至今已33年,当年的我22岁,风华正茂;现在两鬓斑白,是真正的老教师了。当年的青岛铁中,也改名为青岛66中了。

校庆征文:我永记心中的青岛66中(作者:蒋海葵)

青岛有四所百年左右历史的中学,分别是青岛1中、2中、9中和我们66中。那三所学校我都去过多次(外迁的九中除外)。太平路上的青岛2中是我的高中母校,现在的青岛2中位于崂山区,那长长陡陡的台阶,高高的钟楼,虽然校园很大气,但比起我的青岛66中来说,似乎欠缺些古朴;位于市北区的青岛9中老校,虽古老典雅些,但比起我的青岛66中来说,似乎狭小拥挤的多;青岛1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回廊建筑,像迷宫一般,但比起我的青岛66中来说,似乎过于现代,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我的青岛66中于1925年建校,今年将迎来95华诞。学校整体建筑拾级而上,顺势而建,沿中轴线对称展开,疏密得宜,花草芬芳,树影婆娑。一进入校门便是层层台阶,徐徐提步前行,就会达到一大楼前升旗广场,这段距离步行正合适,可谓不长也不短,抬头就会看到第一教学楼,楼顶也有钟楼,但镶嵌着的是色彩鲜明的铁路路徽,代表着青岛66中的历史渊源,它不高,使人没有渺小感,感觉庄重、严肃又温和。

校庆征文:我永记心中的青岛66中(作者:蒋海葵)

升旗广场两侧,各有一排古朴的平房,室内铺着不知踩踏了多少年的枣红色地板。右侧现为校史馆,珍藏着许多宝贵的文件书稿和发黄的老照片,是各级领导和老校友来参观访问的流连忘返之处,也是高一新生不可或缺的爱国爱校的教育场所。

校史馆的下方为我校的图书楼,楼顶那圆圆的银白色金属制作的观象塔,是我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地理组老师带领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成员观察天象的地方。我刚分配来学校时,这里曾是铁中的小礼堂,我有幸进去过几次,在一楼大厅打过室内排球比赛,曾上小戏台排练过合唱。这个小礼堂全部是木质结构,枣红的长条地板,枣红的木旋转楼梯,枣红的木戏台子,可惜今天看不到了。

校庆征文:我永记心中的青岛66中(作者:蒋海葵)

一大楼的右侧是我校音美老师办公的两层小楼——“艺术楼”,我感觉这所老建筑的特色在于它的欧式螺旋式的枣红木质楼梯和它的古老的枣红地板,还有二楼上那些层层递进的日式拉门的房间结构。记得我产假后第一个学期,是在二楼当时的教导处帮忙工作,90年代又有幸在一楼办公过三年。每当我置身于这典雅的小楼,就被满满的艺术气息环抱,又被浓浓的历史沧桑感萦绕。那每走一步发出的吱吱的木板声,一直扣响在我的记忆深处。

沿艺术楼往上走,对应的是两层的总务楼,80-90年代这里原来是学校的单身宿舍楼,一上楼梯,迎面就有个宽敞明亮的洗漱间,里面有多个水龙头,宽敞的长方形大大的水池子,供老师们集体使用,一到下班时间,这里面便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惜,由于我当时住在市区父母家,便没有机会住单身宿舍,也没能够体验到这里的生活气息,当时我好羡慕住在楼里的老师们。

当年学校的年轻老师多,结婚的双职工也多,又差不多前后有了孩子,孩子们大多同龄且年幼,学校就在教工宿舍楼一楼开设了托幼所,外聘一保育员,时常五六个未满3岁的孩子在里面。我的女儿天天就送到那里,风雨不误。几年后,每逢中午和下午放学以后,66中的食堂和校园里就会多了些带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一起就餐,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在青岛66中校园里玩耍嬉戏,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光荏苒,如今我们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学业有成,在青岛,在北京,在美国,或工作或求学,如今都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校庆征文:我永记心中的青岛66中(作者:蒋海葵)

66中的校园还是那样安详伫立着,送走寒冬迎来春天。我们的学生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作为老师的我们则继续守护着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青丝逐渐变成了白发,我们的心却越来越宁静淡泊了,回望所走过的历程和时光,我们无悔而坦然,温馨而充实!

感谢这所质朴而宽厚的校园,感谢曾经拥有又悄然流逝的美好时光,感谢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学子们,感谢曾给予无私教诲和帮助的教师们。

我的青岛66中,斗转星移,永志难忘!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