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快来看看同学们的别样端午吧!
学党史·忆端午·聚邻里
每年最值得我回味的节日便是端午,它总是拥有别样的风情。盛夏的“味道”是那一簇簇盛开的花朵,顽强的生命力展示了夏天的主旋律。而端午的味道,除了粽香,更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漫长的时光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像一个节点,串联起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带着我们慢慢长大,去感悟人生的意义,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端午,挂在门前的艾草清香和一张张粽叶的浓郁气息,令我深深回味。望向河边的湖水在微风的轻拂下映起层层涟漪,想起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想起了童谣“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的温馨场景。
端午节这天,我们社区举行了“学党史·忆端午·聚邻里”包粽子活动。包粽子前,一个义工阿姨告诉我:“包粽子啊,要讲究技巧,首先拿两片粽叶头对头,尾对的对好,然后再把洗好的糯米放入已经卷成锥形的粽叶中,然后再把顶部的粽叶折合盖上,最后再用彩绳扎好就大功告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也就包好了。”煮好的粽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甜甜的米香混着淡淡粽叶的气息,真的是让人馋得口水直流啊!
在我家,妈妈前几天就买好了主料:糯米,粽子叶,辅料,豆沙,里脊肉,莲子,大枣,还有鸭蛋黄,肉要提前腌制,粽叶要用开水煮一下。包粽子看起来简单,可自己包起来就有点难了,真是应了老人那句话“新巧手笨”。我包的粽子东歪西倒,粽子叶上面到处是米粒,绳子绑得也不紧,妈妈看着这不像样的粽子,忍不住笑出了声,让我重新包,还说,这样的粽子根本没法下锅,熟了也是一锅粥!唉!
经过妈妈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技巧。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叶片按顺序拿好,注意别拿反了!把粽子叶宽的那一半,折成三角斗状手心向上,拇指压住折过来折住的叶间部分,其余四指在下面托住,先放一点豆沙,把尖部堵住再放糯米盖住顶部,再把粽叶长出来的部折回去,包成三角形状再拿绳子绑好,最后把多余的线剪掉。细细品味这一美好时刻,越发觉得无限温馨,想到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先辈们用无数艰苦奋斗得来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
端午节,我的家乡虽然没有龙舟,也很少见到菖蒲,很少喝雄黄酒,可是总觉得故乡的端午节别有韵味,让人沉醉,艾草青青,粽香浓浓。情思飘飘,祝福绵绵。在这个飘香的节日,每个人心里都溢满了浓浓的端午味道。最后,在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温情端午
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侯。
奶奶是个很传统的人,每当端午这天,她都会保留带五彩绳、包粽子、挂艾草的传统。
端午节的前一天上午,奶奶都会将在街上买来的五色彩绳编织起来,一边跟我们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一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那温暖的双手,认真的将彩绳系我们的手腕上。清楚地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小时候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禹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们几个孩子的宠爱。
下午,我们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准备包粽子。先将箬竹叶拿到锅里淖过,拿到盛满水的盆里,一张张洗刷干净,之后奶奶把箬竹叶卷成圆锥型,然后用饭勺,填进糯米,用筷子插实,放入一些红豆、红枣、花生或腊肉,再填进糯米用筷子扎实,最后用粗线一捆,一只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扎成了。这些步骤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我们兴致冲冲的尝试,但那些叶子总是“不听话”,包着包着不是就破了,就是没包紧。在再三失败后,奶奶总会笑笑说:“哎呦,小祖宗,你就在一旁看着吧。”粽子包完便是晚上了。晚饭过后,奶奶就会把粽子放在锅里,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们焖到第二天天亮。一掀开锅盖,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
到了端午节这天,奶奶就会早早起床,把艾草挂到门口和窗户两侧,再用家乡话叫上一声“好!平安!”在我们起床后,会将艾草插在我们头上,再将头上的艾草放进衣服口袋里。
摸着兜里的艾,我感受到了奶奶对我们浓浓的爱。这便是最好的端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