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时俱进 “研”无止境——青岛第六十六中学语文组教研活动
时间:2023-12-27   浏览:1749

为促进学生读写关键能力提升,加强区域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聚焦工作室“读写联通教学”核心议题,12月14至15日,孙忠华名师工作室与青岛市王山业名师工作室联动,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包括课堂展示、专家讲座、评课议课、交流研讨等环节,通过观摩,促进教师课堂观念改变,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青岛第六十六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线上观看此次教研活动,旨在帮助老师们探索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本阅读水平、提升读写教学能力。

12月14日下午,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高中语文教研员杜殿收为大家带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命题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杜老师从考试相关政策文件与试题发展趋势和试题命制程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两个大方面进行了实在、实用、实效的解读。从试题类型及难度、试题测试目标与内容、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设计、试题的命制程序做了悉心指导。对于试题命制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杜老师特别提出:制一套高质量的试题是磨练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成为名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12月15日上午,青岛一中的郑一斐老师和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的张丹丹老师,分别进行了课例分享。

郑老师分享的《涉江采芙蓉》,聚焦诗眼“忧”字,通过把握意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进而辨析写作视角,体会情感的双向互动。通过改动原诗字词,进行炼字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深厚意蕴的体味。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更广阔的精神境界。以读助解,通过改写散文诗的方式实现读写一体。

张老师分享的《故都的秋》,以央视《跟着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为大情境,将秋景图用写脚本的方式进行分析揣摩,带领学生梳理散文文体特征,指导学生从脚本素材选取到脚本解说词撰写,到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者的审美追求。其本质是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课堂从梳理到品味,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出口,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评课环节中,王山业老师、孙忠华老师表示两位老师都能紧扣课标、教材,实现教考衔接;王老师设置了具体的情境,让任务更加有抓手,而郑老师通过设计一个主问题,问题设计具有梯级化特征,解决了课堂上碎问碎答的问题。

紧接着,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杨富华老师进行了《深度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设计》的专题研讨。杨老师从深入解读文本的视角,指向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通过真实课例分析解读,从发掘文本独特之处、作者意识、当代价值、人文主题、原文情境、标点、题目、比较阅读、意象、人称等方面,为大家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广阔且实用的思路,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窗,启发老师们重新审视教材文本、挖掘教材文本价值,更重要的是结合课标、评价体系实现教考和谐。

最后,12月15日下午,山东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黄玉兵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精彩讲座。黄老师从“‘语文’是什么”的发问开始,将当前的语文教学比作“折翼的雄鹰”,形象地指出目前语文教学的缺失,重阅读轻写作,鹰之两翼不能和谐共振,进而说明写作的重要性。黄老师认为,写作素养是人天生的禀赋,素养的培养则是以后天培育激发学生潜在的写作天赋。我们应用心呵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创造力,促进素养发展。黄老师的讲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态度:当那么回事儿。黄老师从社会视角、历史视角、文学视角、语文视角、现实视角五个方面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

(二)模范:像那么回事儿。黄老师强调模仿的起点要高,以教材为范本,同时从我们的诗歌中领悟写作之道。

(三)成型:是那么回事儿。黄老师提倡写作教学要追求“理”,也要追求“情”,情理融合,情智共生。

(四)归真:就那么回事儿。打破写作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知之深则行愈达,研之深则知其妙。”通过这次教研,我校语文组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老师们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语文组教师定能结合教学实践取长补短,让课程新理念落地生根,让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素养发展开花结果。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