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践行“十个一”|悠闲漫读 悦享一夏——青岛六十六中“暑假伴书香 阅读悦成长”读书分享活动(四)
时间:2024-09-04   浏览:138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分享读书故事,诵读经典文章。畅谈心得感悟, 抒发豪迈心声。请同学们同家长一起享受亲子阅读时光,向大家推荐你心中的好书吧!

追寻爱与救赎的风筝——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首作,这部小说不仅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更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以阿富汗几十年的动荡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背叛、救赎的故事。

4704fe929a62a5cffc5be1834a082975.jpeg

小说以阿米尔的第一视角展开,描绘了他与仆人哈桑从幼年时期开始相伴的美好情谊。哈桑对阿米尔忠诚无比,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他挺身而出。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目睹了哈桑为了保护他的荣誉而遭受欺凌,却因为懦弱没有站出来保护哈桑。这一幕成为阿米尔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他后来一系列行为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富汗经历了苏联入侵、内战和塔利班统治,昔日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童年的愧疚如影随形,成为阿米尔无法摆脱的心魔。直到多年后,阿米尔才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在愧疚和痛苦的驱使下,他踏上了一条救赎之路。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寻找并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以此来弥补自己对哈桑的背叛。

小说不仅深刻探讨了背叛和救赎的主题,还通过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反映了阿富汗几十年的苦难历史。从和平时期的喀布尔,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再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黑暗,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人民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让读者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追风筝的人》最真实的地方在于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主人公阿米尔自幼丧母,父亲不仅不关怀他反而给他灌输“世界最大的恶就是偷窃”的观念,让阿米尔自小活在“偷窃走母亲生命”的罪责下,背负着愧疚长大。他渴望父亲的关注,却渐渐发现父亲除了忙于事业外,竟还会关心他的仆人哈桑。因此他养成了懦弱的性格,也埋下了对哈桑的嫉妒,从而导致了他背叛哈桑的恶果,但他的内心从未停止过挣扎和反省。他最终选择返回战乱中的故土,用行动去弥补过去的罪过,这种自我救赎的勇气令人动容。正如书中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仅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誓言,也成为了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救赎承诺。

这本书的另一内核就是“人是复杂多面体”的思想观念,主人公阿米尔幼年懦弱不敢反抗,打压哈桑;哈桑纯粹又坦诚,但他身上却有化不掉的“奴性”;阿米尔的父亲厌恶偷窃,自己却偷走了别人的妻子和阿米尔知道真相的权利……但或许正因为人的“不完美”才会有“风筝”的出现。阿米尔成年后回到故土拯救索拉博,这是他的“追风筝之路”;哈桑在阿米尔逃往美国时仍帮忙照看阿米尔家的房子,这是哈桑的“追风筝之路”;父亲见义勇为,在苏联士兵的手下救出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这是他的“追风筝之路”。于主人公阿米尔而言,“风筝”是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自我期许中的阿米尔。对于我们而言,“风筝”是我们所执迷的,它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筝,不论它是什么,都让我们像阿米尔一样,勇敢地追吧。

2c5fae89cd40ca9829af664629d6f191.jpeg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救赎的小说,更是对战争、友情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反思。它告诉我们,在面对背叛和错误时,勇敢地自我救赎和弥补也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在小说的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的场景,既是对未来希望的象征,也标志着他人格的完全,对自己执迷的俘获。

《追风筝的人》不仅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动人的故事,更深刻地探讨了背叛、救赎的主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的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无论是对文学感兴趣,还是对人文社科有探索欲望的同学,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想必你会大受裨益。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