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学生们的寒假生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青岛六十六中高一新疆班学生于2月9日至10日前往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展“传承中华文明,感悟儒家文化”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游尼山,研儒学之源
2月9日中午,师生们到达尼山。巨型孔子像矗立在眼前,俯瞰着这片孕育了儒家文化的土地。学生们围绕在孔子像下,回味《论语》经典篇章,仿佛穿越千年,将儒家思想的智慧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走进尼山圣境,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在大学堂内,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仁、义、礼、智、信五大主题展厅,通过导师的生动讲解,深入了解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七十二贤廊,大家聆听着圣贤的故事,感悟儒家思想的精髓。同学们手执毛笔,用心临摹《论语》经典篇章,一笔一划中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大型舞台剧《金声玉振》以现代光影技术,生动演绎孔子由凡入圣的一生,从孔子的出生、成长到创立儒家学说,再到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非遗项目“打铁花”表演、传统与科技结合的大型无人机烟花秀,也同样令人震撼,叹为观止。
观三孔,寻孔圣先贤
2月10日研学的师生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充分了解孔子的生平、故事及儒家精神。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文庙或至圣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后世子孙设立的祭祀场所。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陵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之一。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古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地位的见证。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激发了学生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儒家文化,这次亲身来到曲阜,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高一10班的凯迪尔旦同学分享道,“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
“少年强则国强”,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圣迹昭昭,儒风悠悠”至圣先师之像,目光深邃,面容慈祥。孔子以一人之思想,塑造华夏民族之性格;以一生之践行,奠定中华文化之根基。今游此行,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愿将此文化火种,代代相传,使儒风不辍,斯文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