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波澜壮阔,拾光百年征程如歌。千年更替,斗转星移,青岛六十六中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六十六中来说是深沉而辉煌的,是厚重而灿烂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校庆第三辑之积极参加“左联”的活动
“左联”的产生。1930年3月2日,在中共中央文委的领导下,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鲁迅、茅盾、冯雪峰、田汉等50余人是最初的参加者,“左联”在全国重要地区建立了分部,先后出版《萌芽》、《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左联”与相继成立的“社联”、“剧联”、“语联”、“美联”等革命文化团体,都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联”成立前的系列讨论、筹备会议多在上海北四川路与窦乐安路交叉口的公啡咖啡店举行) 青岛的“左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立青岛大学”进步青年学生在中共地下支部领导下,向国民党政府要求“停止内战,全面抗日”;尤其是12月2日,青岛大学组成的“请愿团”一行179人抢上火车赴南京请愿的斗争,将要求抗战的斗争推向了高潮。此时,青岛铁路中学和青岛女中等校的广大学生,原计划准备和青岛大学学生共同行动南下请愿。而在组织时,受到地方当局的阻扰破坏,使青岛铁路中学等校学生未能成行,但他们冲破层层阻扰来到胶济铁路局门前要求路局派车等英勇斗争,强有力地支援了青岛大学学生的正义斗争。 青岛文化界在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员王林、俞启威(又名黄敬)、乔天华、以及于黒丁、周浩然、崔嵬、李云鹤(即江青)、吕福田、乐于泓、季焕麟、孙乐文、张智忠等,也于1932起4月在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新文学研究会”,就是青岛的“左联”小组,它是全国第一个地方“左联”组织。接着,成立了青岛的“左联”、“剧联”、“汽笛”文艺社、“海光”文艺社、“荒岛”书店等进步社团。 新文学研究会和海鸥剧社是在国立青岛大学内成立的由地下党领导的二大左翼文化组织。“剧联”全称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青岛分盟小组”,对外称“海鸥剧社”。1932年春,国立青大党支部书记王林和继任书记俞启威,通过上海“剧联”的关系,在青岛秘密成立“剧联”青岛分盟小组,组织进步学生参加“海鸥剧社”,这是青岛地区乃至全山东省的我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的戏剧团体,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戏剧形式反映国统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宣传团结抗日。 (海鸥剧社走向街头,演出抗日话剧) 青岛“左联”与全国“左联”一样,不仅是文学团体用文学武器揭露敌人鼓舞各阶层抗战,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时事政治活动。如学生南下“请愿团”的斗争、组织座谈会一致支持蔡廷锴和李济深等人要求抗日的联合行动,并书写传单连夜上街张贴。此时,青岛的“左联”作家还注意团结联合在岛城已有名望的沈从文、王统照等人。 (江苏路的基督教堂是青岛“左联”《汽笛》文艺社成员秘密聚会地) 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左联”的活动。王统照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已是成名的作家,他于1927年举家来青岛定居后,为了生计到青岛女中、铁路中学等校教授国文,并挤出时间进行创作,创办了文学期刊《青潮》等。在白色恐怖笼罩时,他的思想一度消沉,写作较少。后来,在青岛“左联”的帮助教育下,其思想有了明显的进步。他在《这时代》诗集中呼唤出“这是血与火的时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山雨》等。王统照先生的作品对青年学生启迪教育很大,许多学生拜他为师。受“左联”和王统照先生等人的影响,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左联”的活动。 (王统照) 1932年春季开学不久,中共青岛铁路中学支部秘密发展张维邦、赵成瑔、赵成琏、厉复瑞、侯建铭等人入党,宋述孔任支部书记。4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汤美亭到青岛巡视;下旬,他参加了学校支部会议。此届党支部主要活动有:担当了上级组织与济南、烟台通信传递任务,党员张维邦积极参加了“国立青岛大学”学生俞启威等人组织领导的“剧联”活动,积极声援大康纱厂等因罢工开除的工人,撒发传单、张贴标语鼓励工人和家属到市政府当局请愿示威。不久,由铁路中学的毕业生、文艺爱好者酆济生主办的青岛市记者业余话剧团,在学校组织演出了曹禺的话剧《雷雨》前两幕,观看演出的不仅有本校师生,而且还有铁路职工家属和附近学校的师生以及四方一带的市民。在国难当头之时,能在学校演出爱国剧目,实属不易,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抗战勇气。 1932年秋,组织“浪花社”进步文艺组织。秋季,丁原颐秘密发展朱启明入党。随后,建立中共青岛铁路中学支部,丁原颐任书记,隶属中共青岛市委领导。地下支部团结部分进步师生组织了“浪花社”进步文艺组织,在《胶济日报》副刊上发表文艺作品,宣传爱国抗日思想,学校文学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