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波澜壮阔,拾光百年征程如歌。千年更替,斗转星移,青岛六十六中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六十六中来说是深沉而辉煌的,是厚重而灿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校庆第三辑之宣传声援“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犯淞沪,威逼南京,加速了侵华的步伐。
1935年,日寇加紧策划对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6月9日,蒋介石政府竟然与日军签订了《何梅协定》,同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是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尤其是由中共领导的中央红军北上抗日长征到达陕北,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各地各界民众抗日的信心。当“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在北平成立的消息传出后,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学联发动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喊出了“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等口号,结果遭到了反动当局的暴力镇压,史称“一二九”运动。从此,全国学生爱国运动蓬勃兴起,掀起了抗日的新高潮。12月18日“国立山东大学”学生召开大会,成立了“国立山东大学学生救国会”,推举陈延熙、李生簧、王路宾、熊德卲等21人为委员,并致电慰问北平学生。电文如下:
“北平清华大学救国会转学联会公鉴:
华北垂危,举国痛愤,诸君于身处危境之际游行示威,反对傀儡组织,爱国热忱,殊堪敬佩。并闻不幸发生流血惨剧,噩耗传来,群情愤慨,特电慰问,并愿以最大决心,誓为后盾。国立山东大学全体同学叩。”
该电文声援北平爱国学生正义斗争、谴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独裁卖国罪恶行径在《青岛时报》(1935年12月19日第六版)后,极大地鼓舞了青岛市学生和市民的爱国热情。消息传到学校,学生群情激奋,于12月19日也仿效“国立山东大学”的做法,拟组织“学生救国会”。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学校学生还整队到胶济铁路局,要求路局拨给车厢,以便前往南京请愿;并在路局大院内高喊“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爱国口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可是,“胶济铁路管理局委员长”葛光廷忠实秉承当局的指令,将学校学生关到路局礼堂内并训话,责成学生家长将学生领回“严加管束”。对此事,1935年12月20日《青岛时报》以“学校学生拟组织学生救国会 经崔校长训遂打消”为题给予了报道。全文如下:
“ 四方铁路中学学生自治会,于昨日(十九)应多数学生之请求,组织学生救国会,声援北平学生救国会,自治会当出通告,召集开会,教务处闻讯,立报校长崔士杰,崔氏于昨日(十九)下午二时到校,召集各班干时训话,嘱以安心读书,不准有此行动,如有不听者,则决通知各生家长令其自行约束。一度之酝酿,遂告打消云。”
——《青岛时报》1935年12月20日第6版
虽然此篇报道,将“路局委员长葛光廷”换成了“校长崔士杰”,但其基本内容是相吻合的。这次南下请愿爱国活动,由于当局强行阻扰虽未成行,但其影响深刻,爱国热情不减。
1936年1月6日,礼贤中学、文德中学、胶济铁路中学(今青岛第66中学)等学校的部分学生在山东大学参加救国会会议,并成立了“青岛学联”;(见《青岛历史上的今天》第6页)市当局调来大批保安队员包围现场,学生联合会当即推派10名代表到市政府请愿,要求保障学生爱国行动自由等。2月10日,青岛市第三码头举行落成典礼仪式。山东大学等校学生利用在前海栈桥燃放焰火庆祝之机,向观看焰火的各界市民进行宣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号召大家不分党派、职业、信仰;一致行动起来,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夏,日本侵华步伐加快,而蒋介石却一意孤行调动数十万部队到西北“剿匪”,妄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红军。张学良等人对蒋介石阻止人民抗战救亡的做法十分不满,对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丢了东三省是切肤之痛,在多次“善说”蒋介石抗日被拒之后,决定与杨虎城领导的西北军联手,对蒋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9日,西安10000余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举行示威游行。竟然遭到了当局警察的开枪射击,多名学生受伤。被激怒的学生整队前往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停止“剿匪”,共同抗日。但蒋介石却要张学良前往制止,并说:“对于那些青年,除了用枪打是没有办法的。”张学良驱车赶至灞桥,被学生们的爱国举动深深感动。他激动地对学生说:“……我和你们的心是一样的,几天以后,我张学良一定用事实告诉你们。我的话一定算数,我可以拿我的头作保证!”当晚,张学良将学生们的要求反映给蒋介石,再次陈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蒋根本不予考虑,还怒斥张学良。于是张学良在忍无可忍的愤怒中,遂按计划12月12日夜,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将蒋介石等捉拿扣留,并通电全国。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其强烈的震动。消息传到青岛,各界民众异常兴奋,山东大学等校的学生高兴地放起了鞭炮,通宵不眠。铁路中学的爱国师生更是欢欣鼓舞,高兴地了不得。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理。
后经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出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宋子文、宋美龄等反复磋商,终于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