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新疆内高班,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新疆未来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疆方略,对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青岛六十六中从2005年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 截至目前,我校共接收14届37个班1310人。学生分别来自新疆14个地州,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17个民族。
新疆班孩子每年大约有310天住校,14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从校长到每个教职工秉承“学校即家庭,生活即教育”的办班理念,始终坚持“严爱细”的工作原则,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时刻牵挂着全校老师的心,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办班以来,先后有36位老师担任过新疆班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孩子的尊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班妈”。如今,“班妈”团队,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名片。
以爱心浇灌民族之花
自2017年9月,宋老师开始担任新疆班班主任工作,于今,工作已近两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些孩子的感情与日俱增。新疆班班主任工作不同于本地班班主任,除了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外,还要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宋老师在工作中边摸索边前进。
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她都注重自身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宋老师发现新疆生外表强大,内心脆弱,因为有些同学家庭关系复杂、生活贫困、基础薄弱,加之背井离乡,承受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压力,心里更加敏感脆弱。所以,宋老师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经常进行单独谈心开导,给予精神力量和生活帮助,捕捉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谈话内容不局限于学生遇到的困惑,更多的谈些求学、生活等点点滴滴,这会让他们慢慢学会如何面对困惑、缓解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宋老师注重对学生展开了民族融合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无论来自新疆的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民族,坐在一个教室里,就是一家人。随着孩子们相处时间的增多,宿舍内部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为此,宋老师筹划了一个关于集体中如何相处的班会并邀请内派老师参加。班会之前,搜集同学们反感的宿舍中的行为表现,并请班内校园电视台的成员拍成了微视频。班会上,有些同学看到平常自己的一些类似行为呈现在屏幕上,不好意思地脸红了。班会中,大家对这些行为展开了讨论,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内派老师结合民族政策、国家、学校规定,提醒大家平日相处要遵规守纪,注意分寸,多为对方考虑。
宋老师还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学习方法系列班会,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讲、如何做笔记、如何分析试卷等等,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学习的各个环节操作的方法。宋老师也经常说,方法是建立在态度之上。良好的学习态度比学习方法重要得多。宋老师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帮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她曾经邀请我校优秀毕业生来到班里进行交流,让孩子们看到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多少个节假日,在学校里陪伴着新疆班的孩子,多少个周末,是在教室中与学生一起度过。宋老师说:”但我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无论大孩子、小孩子都会感受得到,这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