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十六中“求真”德育讲坛首期讲坛高二级部心得选编
青岛六十六中的班主任老师们有着教育人的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同时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苦干、实干精神,他们脚踏实地。
本着“求真务实、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立足于真学情,解决真问题,务求真实效,深耕真德育,青岛六十六中于学校建校95周年之际,首辟“求真”德育讲坛。我们开辟这样一方讲坛,是为了我们教育的理想,更为了我们教育的实战。“求真”德育讲坛是抛金引玉,更是“点亮”和“引燃”。希望有更多的思想、智慧、资源在这里交互,希望我们头顶的教育星空更斑斓,希望我们脚下的教育大地更深厚。
家校沟通默契有方,互信协同提质增效
——“求真”讲坛成方岩老师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学管处副主任、高二9班主任 刘凯菁
2020年9月17日下午,庆祝建校95周年系列活动——“求真”德育讲坛隆重拉开了帷幕,主讲人成方岩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分享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经验与智慧。因公事在身,我没能到现场聆听成老师的讲座,很是遗憾。在讲座之后,我阅读了讲座材料,与其他班主任老师交流,补上了这一课。
成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家校沟通默契有方 互信协同提质增效》,由三部分构成:一、越位沟通,消除屏障,认知认可;二、友情互信,统一阵线,盘活管理;三、协同授技,合力共理,健制牵制。看完成老师专题讲座资料后,我受益匪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携手并进,这种携手也必然是一场理解与信任的邂逅。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教育培养孩子的任务。
第二,积极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家校合作共育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是我校一直以来的传统。成老师提到,第一次家长会,必须父母双方均到场,有签到表和服务学生。针对此,个人认为,或许我们可以用“父母”二字来替代“家长”二字,让学生家长更有教育孩子的主体参与感,同时有利于建设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家庭关系。我们可以要求父母参加家长会,必须着装正式,以增强孩子父母对家长会的认同感和仪式感。故家长学校,也可称作父母学校,家长委员会,也可称作家校共育委员会。
简而言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只有协调与父母的各种关系,我们才能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和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