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承两岸血脉 翰墨妙笔展学子风采——青岛六十六中孙佳忆等同学在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中获奖
时间:2021-02-01   浏览:2489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引导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维护血脉相连的同胞情,发挥好家风、家训、家教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由语文报社、前锋日报(中国台湾)和两岸国学中心承办了“义方既训·家道颖颖”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

中国,自古以来“家国一体”,“家”是微观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训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本次作文比赛为具有共同文化基因的祖国海峡两岸青少年的提供了文学交流和情谊沟通的可贵平台,进一步提高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两岸中华儿女凝聚民族意志、共担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风家训承两岸血脉 翰墨妙笔展学子风采——青岛六十六中孙佳忆等同学在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中获奖

家风家训承两岸血脉 翰墨妙笔展学子风采——青岛六十六中孙佳忆等同学在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中获奖

在本次比赛中,我校孙佳忆同学荣获三等奖,林子坤同学和王赫同学喜获入围奖。

家风家训承两岸血脉 翰墨妙笔展学子风采——青岛六十六中孙佳忆等同学在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中获奖

家风家训承两岸血脉 翰墨妙笔展学子风采——青岛六十六中孙佳忆等同学在首届两岸青少年好家风好家训征文大赛中获奖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行《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组织、精心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并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比赛。近年来,在“叶圣陶杯”、创新作文大赛、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我校师生取得了累累硕果,多名语文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百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这一系列可喜成绩的取得,展示了六十六中学子在校外广阔舞台上的自信和风采,也体现了我校语文教学的蒸蒸日上,展示了我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和良好教学氛围。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家风千古,代代相传

2019级六班孙佳忆

幼时学习书法,练过颜体,母亲曾将《颜氏家训》中的“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写下,教我临摹。这是我对家训的最初概念,我曾认为家训只有大人物才能撰写,后来才明白,家训浩若繁星,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展现的是整个家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的父亲母亲便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父亲从小便教育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年幼的我爱挑食,稍不合口味或者不合喜好的都一口也不吃。那一天,是在姥姥家,姥姥熬的绿豆稀饭,我不喜欢绿豆,便把碗一搁,准备动手去拿馒头,父亲拧起了眉,问我为什么不喝稀饭。我抬起头,理所当然的说不喜欢喝。父亲的表情很严肃,他打回了我拿馒头的手,一字一句认真的对我说“你再不喜欢喝,也是姥姥辛辛苦苦熬出来的。”缓了一会,语气平和下来,又说“那要不这样,你喝一半,我喝一半。不要辜负了姥姥的一片心意。我点点头,那半碗绿豆稀饭,我喝的很慢,从前不喜欢的绿豆涩味,在那半碗稀饭里好像稀释的很淡,有淡淡回甘。我一口一口的喝完,从那以后,我知道了,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试着去吃一点,不要浪费。

父亲还曾教育我一定要守时,又教育我,与人出行,宁可早点让自己等别人,也别迟到让别人等自己。父亲言传身教,自己也做得特别好。父亲的时间想来掐得很准,有次学校放学,说是五点半,实际上五点一刻便放了,我提着一大堆书,天又热,身上粘得不行,正担心还要再接着等,大太阳底下无处阴凉,一抬头便看见父亲的车停在学校门口不远处。原来父亲早就做好了预算,怕路上堵车,早早地便从家里出发,到这的时候正好五点一刻,便看见了站在学校门口的我。上了车,我顺势一瘫,吹着空调,别提多舒服了,打这以后,我每次出门都提前规划,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路上,也明白了计划的好处。

母亲带给我最深刻的教育,便是一日三读书。三读书分为晨起,午睡后与晚上睡觉前。早晨读诗,午后读历史或小说,睡前读散文。晨起是最痛苦的,我睡眠深,早晨很难醒。尤其是冬天,窗外路灯还未熄,天仍然是黑漆漆的,卧室里拉着厚厚的窗帘,一切的一切为我营造了睡眠的氛围。但没有用,母亲已经起来了,我迷迷糊糊的被母亲从温暖的被窝里揪出来,冷,我打了个哆嗦,埋怨天气的寒冷恶劣。迫不得已,揉揉眼穿好衣服,打开窗户,冷风袭面,但寒冷的空气里有一点清冽的味道,让我瞬间清醒起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开始诵读,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乐府诗长诗,从“春眠不觉晓”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再到“迟迟钟鼓初长夜”“浔阳江头夜送客”……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诗的字数在不断增加,对诗的感悟也不断加深。往往,一首诗写尽诗人的一生,我便从这些诗中,寻到生活的本质,不断被贬谪的苏东坡,会在词里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面对朝廷的风言风语,会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毛主席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这样霸气的诗句,在途经六盘山时,会写“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久而久之,我也会产生一种豁达通透之感。睡前,无论多忙,都会拿出五到十分钟来看看散文,看一会,把灯熄了,周围暗了下来,我便在这无边的夜里反复咀嚼品味入眠,有时会做一个有关作者的梦。后来,学习上遇到挫折,母亲便鼓励我,“再挑灯火读文章”。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把这句话写了下来贴在书桌前,写这句话的纸因为年岁久变得泛黄,但这上面的话一次又一次催我奋进,让我长成一个奋发向上的少年。在这张纸的旁边,是母亲写给我的另一句话:“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母亲向来欣赏青年的力量,她时常告诫我,要以报效祖国为最高目标,并为目标实现做好准备。要牢记“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文字与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汲取了养分,努力向上生长,去看更高的风景,去看更远的光。

我们家家训没有成文规定,但父母都先自己做到,然后再来要求我做到,深刻地践行了以身作则四字。我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长成一个懂礼貌有理想的少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最小单元,家风正,则国风正。家风优良,则国风优良。家风积极向上,则国风积极向上。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家,将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我们终将会看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那一天,中国,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