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青岛六十六中理论中心组举行专题三述,围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展开专题研讨。会议由学校党总支书记高会香主持。
高会香以《推进特色发展 提升办学品质》为题进行主讲,从独特性、先进性、校本性、相对性四个角度阐述了“办学特色”,围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要求等四个方面对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分”、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就如何实现特色发展进行了剖析。
副校长侯金堂、校务委员车巧玲、校务委员王存智、学管处主任李小明、教务处副主任潘文月等干部同步交流了个人对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
侯金堂(副校长):
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比较多,但大多存在短板,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例,我们开展的特色工作很多,如“每月一讲”“每周一讲”“民俗风情展”“我在青岛走亲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等,很多工作即使是放在全国新疆班中来看,也都是独具特色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工作虽多,却是零散的,不够系统化、规范化,缺少理论提升。要实现特色发展,我们需要再固化现有活动的基础上,以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为主线,打造独具66中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使之理论化、课程化、体系化。
车巧玲(校务委员):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然选择。但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能面面俱到、千校一面,而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办学历史、发展现状认真总结梳理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卓然而成的。在这方面我校在红色基因教育、体育艺术传统项目、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深入挖掘,继承以往的经验,又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作前瞻性考量,凸显出我校由办学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发展愿景等融合而成的学校特色。
王存智(校务委员):
我们学校在悠久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面发展、艺体见长;多元特色发展;民族团结教育;俄语班;分层、分类、分流的“三分”教育,这些都是根据咱们学校的生源实际,为了让学生实现心中的梦想的具体举措。现在教育局提出要推进中小学特色发展,我觉着咱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特色进行拓展和优化。比如俄语班是青岛市“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一张名片,最近学校又申请成为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课题实验学校,我们可以将俄语班特色拓展到在全校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另外,我们要正确理解特色发展的内涵,要体现学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的办学追求,更要从课程、师资评价、管理、资源等方面保障到位。
李小明(学管处主任):
要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在学生层面要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结合我校原有的艺体特色,渗透“十个一”项目,建议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社团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舞台。二是学生社团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有力措施。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一支活跃的力量,它融入校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文化舞台,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优化了学校育人环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在悄然塑造着校园文化的品格和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建议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学生需求发展学生社团;针对师资短板,可采取外聘专业教师或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素养的方式。
潘文月(教务处副主任):
文件中提到“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这句话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箴言。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因材施教”,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这也教育我们年轻的干部,在调研、查摆问题、商定措施,包括实施反馈等,既要站在全局的层面,找准定位和方向,又要从学生个体入手,兼顾个性和特色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树立这样的意识并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思考、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特色是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尺。今后,学校将以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为指导,进一步拓展壮大现有特色项目,使之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独特品质,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供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