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读书好时节。读书能带给我们隽永的乐趣、永恒的动力。2020级中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悦读经典,悦享读书”分享活动,同学们以独特的视角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用巧妙的构思撰写读书的体会,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交流读书的感受,从而共同感悟经典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今天由李梦欣同学为大家分享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书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直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直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本书的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本书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书中为何会大段叙述列文的故事呢?
列文线是托尔斯泰精巧结构的体现,两大主人公的精神因为各种前缘和巧合,在同一时间崩溃。但是因为他们的性别和所处的环境,一个走向了死亡,一个走向了循环着的“迷茫与顿悟”中。除了这种命运线交汇的精巧安排,列文还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对照组。他们反对虚伪,向往真诚的爱,对所谓上流社会的习俗不屑一顾。但是列文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形式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而安娜在精神追求上走得太远,生活形式却跟不上精神的步伐。列文回归乡村以挑战当时的上流社会,而安娜却选择了缠斗。也可以说因为沃伦斯基和吉娣的区别,因为男和女的区别,或者就是人物性格的区别,安娜和列文的生活形式出现了重大的差异。这种生活形式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内心。
列文线有两个原因,一是与安娜对比,这两个人有很多相似性,也有很多不同,另一方面是展现托尔斯泰一贯的精神探索的写作模式,写列文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展现自己的精神历程。
安娜是托尔斯泰现实的困境,列文则是托尔斯泰的替身,一个平行世界的思考者,表面上小说发生的事是在家庭里的,但文字触角到全社会,列宁称《安娜卡列尼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们内心的千姿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的两位主角安娜和列文,他们都是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的人,但最终安娜自杀,列文得到了爱情还有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做出的回答。
安娜最后在车站那个悲凉的身影也许是我们生活苦难的一面,但下雨是因为彩虹要出发,生活中的美好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好好去爱,去生活。
请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晨光。
指导老师:杨冉冉、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