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六月,是编织梦想的季节,是青云万里的时光。6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2022年新老高三对接研讨会,青岛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范蕴涵莅临指导,王吉锋老师、孙寿龙老师做了精彩发言,刘炜、蒋海葵、杨嘉欣、杨洁琼、石玉洁参加了此次活动。
传经送宝
首先,王吉锋老师作为高三集备组长做了《巧设活动重实效,举一反三促提升》的经验分享,王老师从高三历史教学实际困难出发制定有效方案,其中“课堂接力回答问题”的做法在一轮复习阶段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强化记忆、提升信心,操作性强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另外“我来讲题”环节,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找优质资源,开阔视野和思路,督促学生做题,学生讲给学生听,学生之间的思路引领可能比老师讲解更容易接受,在这个“狼与羚羊”追逐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涵养了其历史素养。
布局高三
其次,孙寿龙老师每年都专注于高考研究,在研究今年山东高考题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近三年新教材新高考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知识点不在是考察重点,更倾向于大时空的事件逻辑,以及带入情境考察能力素养。因此应该用大的历史观布局高一抓基础、高二抓思维、高三抓提升,顺应大的历史高考方向备考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前路指引
最后,教研员范老师充分肯定的我校历史组的备考准备与经验分享,也指出了我校历史教学必须立足学生学情,采取灵活性、激励性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出以后历史教学除了抓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大单元、大时空、新情境的意识,我们平常千万次的练习不是为了高考碰见真题,而是碰见没遇到的新材料新情境,还能坦然的进行项目式、课题式的解题,因为这些工作老师提前都做到位了,学生自然能做到考场自如应对、不慌不忙,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分享魏振起在高考结束后发给王老师的一段话:“无论我高考成绩如何,无论我将来去哪,我都能说一句,在青岛六十六中的三年,我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撰稿:杨洁琼
供稿: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