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稀疏秋景翠,暑期“充电”正当时。8月20日-21日,青岛六十六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为期两天的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能力提升” 专题培训。此次培训特邀4位专家和名师作专题讲座,是学校为提升教师教学策略与专业技能,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更饱满的精神素养迎战新学期、新高考而专门为全体教师量身定做的高级培训班。
校长相佃国:破题“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在刚结束为期3天的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暑假读书班交流过程中,我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学校通常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老师的能力上,而在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方面研究较少,这点应当引起教育系统领导层的足够重视。” 校长相佃国认为,学生的学业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职业规划,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十分重要,只有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信心,方能助力学生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
相校长指出,新课程和新高考一晃已经过去5年了,虽然“新”字在逐渐“褪色”,但是如何实现教学转变依然占据重要位置,需要教师团队潜心研究教学、课堂掌控、启发学生内省,以及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和自我调节心理健康。
“学生家长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高三备考上,其实夯实高一高二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尤为关键。” 相校长还说,如今的高考已经从以往的知识和能力为王,转变为素养第一,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要瞄准新高考目标,用心研究素养考核的核心问题,破解高考的出题思路,把自己在题海中遨游筛选出来的经典题型呈现给学生,进而让学生在高中3年的有限时间里,更好地掌握在高考战场上搏杀的本领。
这就是此次举办“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的主旨。
市教科院副院长李一:破译高考命题密码
8月20日上午,首位授课专家李一以《改课:高效课堂建设的应然之路》为题,围绕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抽丝剥茧地系统阐述了高考命题围绕教学大纲的考察重点,在出题思路上强调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侧重考察学生对于重要概念、原理的深度理解、阐释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李老师是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任省高考改革课题组学科三人组成员,是省远程培训专家、省优秀教研员、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国标教材副主编,曾获国家首届教材奖二等奖。他对于教学策略研究、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研究与管理和家庭育研究等领域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果。
“教师若想提升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角色的要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的转变;教师要正确认识选课走班的实践价值,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师要主动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素养,适用基于团队协作和经验共享导向的学科教研组运营模式;重构教师教学评价观,主动适应学生生涯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需求。” 李老师在授课中,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妙语连珠。
李老师通过调研发现,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短板”集中表现为: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对于所需知识理解深度不够;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书面表达缺乏思想内涵;答题技巧需要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需要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把“短板”补齐。
齐鲁名师时均琪:握牢提升学生能力 “金钥匙”
怎样才能开启新高考的“决胜之门”,引领学生从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上一骑绝尘?20日下午的培训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时均琪一语破的——握牢提升学生能力的 “金钥匙”!
时均琪教授是齐鲁名师,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全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新教材审定专家,济南市拔尖人才,市级十佳语文教师,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学科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他倡导“快乐课堂”理念,其省级课题“快乐语文教学研究”在地市推广后反响强烈,曾受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分享高考专题讲座受到好评。
时教授授课的主题为《从“新”出发,走向“王”牌--高考命题规律与对策》。他认为,所谓从“新”出发,就是要转变老师们的理念,务必要有新字当头,缘于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惯性思维有了改变,新的教学理念便会应运而生;何为走向“王”牌?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规划,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引领同学们领悟到为何而学?为谁而学?如此方能脚踏实地宁心静气学习,从根本上做到学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时老师还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的经验和对高考试卷的精准分析,结合具体例题梳理出各学科的高考知识点、高考命题、考察方向等迎战高考要诀等,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性。
教师感受:推窗望月明己心
聆听两位专家的授课后,教师们的共同感受是“推窗望月明己心”!大家在倍感受益匪浅的同时,纷纷思考和寻觅着融会贯通和学而致用之径。
从研究怎么“教会”到引导如何“去学”,这种思路转变堪称一把“金钥匙”!政治刘敏老师认为,李院长从新高考要求、教师的责任、学生遇到的问题、课的类型及如何选择试题等方面入手生动阐述了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引领着我们在系列化的教学案例和反思中感受着高效课堂的无穷魅力和实效,让我受益匪浅。学术赋能,专家引领,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突破,每一次的学习都富有价值,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改革中进行深刻的彻底的改变:从研究怎么“教会”到引导如何“去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内驱力,要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将知识、能力、素养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真正让课堂充满实效。
生物学科青年教师高天娇领悟到了要从更多角度观察教学、思考教学的方法,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若想在三尺讲台上做出成绩,需要像鸡蛋那样,只有“从内打破”,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老师杨泽华表示,“转变教学思路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她通过聆听时老师的课后,学会了通过对新老高考作文命题的归类,以及对命题变化趋势的分析,感悟到了今后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语言素养上下功夫,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英语老师陈新说,时老师通过对高考试卷的精准分析,精炼出学科知识点与题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的看待高考试题,把握命题导向,让后续的工作更有方向性。
“高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高考,更应适应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捕捉高考考点时,应在基于重点知识的同时,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不断研究教学和问题设计!”新入职的生物教师付世梅还满怀激情地说,对于学生来讲,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源于学习过程中体验,作为老师,应让学生在试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教务处副主任潘文月培训后表示,“两位专家讲座的共同特点是围绕高考命题规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相关能力,牢牢抓住课改教育的‘牛鼻子’。”自己作为一名教学干部,结合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教学管理理念,深入理解高考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的背景意义;二是要紧抓教研工作,提升资源效率,把教研组作为学科教学的堡垒,建立教学“财富”,共享题库资源;三是要以学生为本,研究学情,做实学法指导,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纠错和落实中提升综合能力。
教务处副主任王璐璐在发言中说“据我观察,老师们听课十分投入,大家的笔记本上收获满满。”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深刻领悟到了“态度决定一切”的思想内涵,这一教育理念,既是教育规律,又是生活的真谛——学生的态度能够决定学习状况,老师的态度能够决定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发展高度。“开窗引入大江来,推心迸发激情出!”作为老师,唯有把教育核心指向学科学习本质,方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副校长李世杰在首日培训小结时指出专家授课不但有理论高度,而且通过列举详实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和操作性,这对于学校今后的日常教学很有帮助。“聆听专家的精彩的报告,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学校将以教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强化校本教研,贯通高一到高三的高考备考体系,打造高效课堂,建设基于学校实际的学校资源库,教师以深度研究精神和韧劲,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和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