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达感谢需要的只是机会
时间:2013-12-16   浏览:3396
    2013年12月13日,在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新疆133班教室里,以友谊为主题进行了心理教师汇报课。
    本次课程以歌曲《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为课前导入,结合青春期学生人际交往中将感情重心指向朋友的特点,激发学生共鸣。
    根据在友谊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因素设计问题由学生进行问卷式作答,例如:“如果你心情不好想找人谈谈,你会找这里的哪位同学?为什么?”即是结合朋友之间会互相倾诉心事的特点设计的。每个题目对应一个特点,问卷由9题构成,每题需填写在场的一位同学的名字,能且只能填写一个同学。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人际互动中缺少直接表达感情的机会,因此,将带有同学名字的小纸条交给这位同学本人时,能够体会到被需要,当所有同学把手搭在这名同学肩上的时候,便形成了班级的人际支持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选择他人的原因和被选择的感受时,往往会使双方更加认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当然,对于一些在人际交往技能上缺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体会到挫败感,因此设计了“第8题:给你一个机会,你想了解在座的哪位同学?为什么?”的题目。使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不是被集体排除在外的。
    在课堂进行中,遭遇到两件意外情况。首先,一名新转入的同学很难打入到已建立的人际团体中,在活动的前半段,体会到的挫败感很强,而后放弃游戏。但是第8题时,许多同学表示了对新同学的欢迎和好奇,使其重新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第二,在最后结束时,心理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习感恩的心手语舞,感谢现在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行到一半时,学生自发的走到当时正在听课的班主任张平老师面前,用不熟悉的动作感谢这位老师半年来对他们的照顾和呵护。也许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直接的情感表达,已从教多年的张老师竟有点手足无措,难掩内心激动。
    最后学生情感表达或许与主题无关,但是心理课的意义往往出其不意。我们很少主动的对老师甚至最亲密的朋友表达赞美、感谢,我们需要一个机会,一个真正开放、被完全接纳的平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