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教育 学校首页> > 主题学习教育
汇聚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调研报告 青岛六十六中 沃春霞
时间:2023-08-24   浏览:3443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急需学校和家庭合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依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和《青岛市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要求,青岛六十六中采取了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和家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以全面解家校共育的现状及问题,找出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一、调研方式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面向家长群体

前期,学校德育部门编制了预测问卷,随后邀请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班主任、教师等逐题讨论,参照宝贵经验,将预测问卷修改成正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家校沟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情况,升学目标和学业生涯规划,学校提供晚间、周六自习开放室工作,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学生情绪控制和行为约束能力有效沟通方面表现,学生在熟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守则》等方面。

本次问卷采用线上调查的方法,通过网络渠道以班级为单位在高一、高二年级家长中发放和收集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回复776份。

(二)教师座谈

教师座谈是另一种重要的调研方式。教师是家校共育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认识和实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校共育的实施及成效。因此,为确保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详细了解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的认识及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做法与处理方式

德育副校长、学管处主任、年级主任、年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班主任代表及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上,各方探讨了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实践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于改进家校共育的建议和期望,主要涉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等方面。

(三)家访

家访,尤其是入户家访,是本次调研活动的重中之重为深化家校沟通,提高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学校学管处制定了《青岛六十六中家访工作方案》。

本次家访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线上方式群访;二是线上重点访,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直接交流;三是针对重点家庭入户访、到校访,主要面向对学生发展愿景较强烈的家长、学生有情况需要与之沟通的家长、日常与班主任交流较少的家长及学困、特困家庭等,由班主任筛选出各班线上重点访、入户(到校)访名单。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家访活动,入户家访教师队伍以“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为主体、部分教师参与”为基本构成,入户访2人同行,到校访2人接待。

家访过程中,一是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请家长提出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二是向家长介绍学生情况并提出建议;三是对于家长诉求,现场能答复的现场答复,现场不能答复或解决的,向家长讲清把诉求带回学校并会及时回复详细填好家访记录表和诉求反馈台账学管处“未答复诉求”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并报校长办公会研究根据校长办公会意见,尽快向家长反馈相关情况。

通过多种调研方式的综合运用,学校全面了解家校共育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现状及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径单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家校沟通的方式仍然多以电话和微信等线上方式为主,家校共育的实现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的,缺乏创新和多化的家校共育模式。在线家访虽有便捷、及时、灵活的独特优势,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次QQ交流,免不了在情感上稍显寡淡,在互动上略有肤浅。

(二)工作方法机械

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部分班主任及教师采用的工作方法过于机械,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结合学生和家长个人情况进行因才施策,家校共育的活动和项目缺乏创新和个性化,使得家校间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合作,缺乏真正的互动和共同参与。

(三)质量效能参差不齐

家校共育的质量和效能参差不齐。部分班主任和教师在家校共育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家长美誉度高,学生成长好;但也有一些班主任和教师的家校共育工作存在问题,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或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导致家校共育效果佳。

三、存在问题原因

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一)路径依赖,思维僵化

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在过去三年疫情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导致了学校家校沟通思维的僵化。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家校沟通和合作,对于创新和多元化的家校共育模式缺乏认识和尝试。

(二)未能与时俱进,对家校工作的新问题缺乏有效应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校共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然而,一些班主任和教师对于这些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家校共育的策略和方式,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三)把脉问题不够精准,工作标准不高

在家校共育中,部分班主任和教师对于家庭的真正需求和问题把握不准确,缺乏精准的把脉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个别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的工作标准要求不高,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学校评估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四、解决及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及提升对策。

(一)创新家校共育的路径

学校和教师应该开阔思维,积极尝试和探索多元化的家校共育路径,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和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模式,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家校共育方式。

前期,相佃国校长、孙芸老师、成方岩老师已经分别以“贴心沟通交流,真情对话成长”“家校一心,形成学生生长合力”“识压赋能,助力高考“为题,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今后,学校将继续高质量组织“三长见面会”“家长大讲堂”“家长进校园”等活动。

此外,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家长普遍希望在学生升学目标和学业生涯规划方面得到相关支持、因此,学校将精进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开发适合新时代家长学习模式的家庭教育校级公共服务平台,丰富家长多元化、个性化的线上自主学习资源,以智慧化手段辅助班主任等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授课。以平台为依托,汇总家庭教育、生涯教育等适合家长学习的优质资源,形成“统一入口、海量内容、获取便捷”的家长成长数据库,提升现代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

(二)加强专业培训和学习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家校共育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家校共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了解和应对家庭教育的新问题和挑战。

目前,学校已经召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会明确了三个年级家校共育的主线主题、具体措施和推进进度。学校高婷于莺彬两位老师分别开设“五步教学法”先行示范观摩课——《“沟”筑和谐,“通”达美好》《引导孩子学会应对挫折》。全体班主任观摩并熟知了“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和实施要点。下一步学校将启动一次遴选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征集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积极参与市级精品课程评选组织一次家庭教育指导论坛,总结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采用的“入户家访”模式,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纸面”不如“直面”,“云端键对键”不如“云下面对面。入户家访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通过此次家访,学校深刻感受到广大家长对学校入户访和到校访的期盼和喜爱。教师与学生家长一次真挚的握手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使学校工作更接地气,使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变得更加鲜活、更为温暖,也只有深入学生家庭内部,才能取到解决学生和家长问题的“真经”。与此同时,家访也会使教师本人深受教育。在与家长面对面沟通中,教师往往能从家长眼神中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对学校的殷殷托付之情,能促进教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书育人的责任与内涵,促使我们在今后面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同时,学校将强化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师资培训,加大“五步教学法”培训和应用力度,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授课主体,高质量、高效率普及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在有效组织班主任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基础上,开展全员教师家访能力专题培训,规范关心关爱、方针政策、征求意见、教育资源“四到家”和家长反馈、家长诉求、家长建议“三带回”的家访流程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和全员育人导师开展家访、家校沟通、组织家长会及家委会工作的能力,丰富其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有效干预心理危机的素养。

(三)提高工作标准和评估体系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工作标准和评估体系,明确目标和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对教师家庭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名班主任工作室等评选评价中,增加家庭教育工作考核内容。

(四)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学校应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育合力。

立足新时代,家校社应共同努力,推动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深入千家万户,推动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结出累累硕果,推动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