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引领 教考衔接——第一届全国教师中高考命题能力展示活动暨新课改视野下的中高考命题研讨会
时间:2023-12-12   浏览:1801

2023年12月8日,伴随着冬日的暖阳与微风,第一届全国教师中高考命题能力展示活动暨新课改视野下的中高考命题研讨会在青岛第一中学隆重召开,青岛第六十六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阎慧老师和梁琳老师带着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奔赴这场盛宴。

本次活动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中国教师》杂志、《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主办,北京五三图书有限公司、五三研究院、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协办。

上午专家评审主席王尚志教授、张彬福教授、马复教授、荣晶教授作“基于新课标的考试评价及中高考命题改革及评价”主题报告。其中张彬福教授从新课改背景出发,指出高中语文课标强调学业质量水平的研制是为“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高考评价体系三大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高考语文命题与教材关联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要求。因此,自2020年起,试题命制在这方面不断探索。2023年的四套全国卷更是处处可见不同程度的关联与对接。更重要的是,试题在强调整合活动、关注真实情境、重视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追求,与统编教材实现深层对接,体现出课程改革的要求。

以高考真题为例,2022年全国乙卷选的是王勃《白下驿钱唐少府》,教材中学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相同,题材相似;同时设计了一个主观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同年新高考Ⅰ卷选的是李白《送别》,其中一个选项是:“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像这样的题,作者熟悉、题材熟悉,但如果日常学习中没有对所关联的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选项正确与否就无从判断,对主观题更是无从答起。因此,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教考衔接。

下午,平度市教研员王海霞老师和城阳区教研员邵先浩老师结合自己的命题实践具体阐释了原创命题的意图、思想和方法。

王海霞老师从心中有方向、原创命题四步走、前瞻意识三个方面对命置试题进行解读。王老师重点讲述了命题四步走,包括选材、改文、设题、磨题四步走,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形象;既符合课标要求,又关联教材,更考查思维。

邵老师主要从设问和答题角度阐述命题趋向,即在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考查,在选材上下功夫,在情境上做文章,在教考衔接处花力气,注重教材与高考的衔接。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实践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两位老师的讲解,既有前瞻性,又有实操性,赢得与会教师阵阵掌声!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短短的一天,老师们对命题有了自己新的认识。我们会继续深研新课标、研究高考命题倾向、吃透教材,做好选题、改题、组题工作,尝试自命题,以命题为抓手,撬动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理解,推动深度学习深度发生。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