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机遇、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巨大变化潜力的时期,在过去的十年里,关于青少年大脑及其独特属性和积极属性的研究剧增。青岛六十六中以青少年大脑的变化为基础,将前沿知识融入日常场景中,青少年有从环境中学习的非凡能力,通过游园活动+科普海报的形式,将不可思议的青春期大脑的特点融入活动中。同学们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进而了解自身在青春期的行为和情绪等的变化机制,充分理解自己,爱上不可思议的青春期。
入场券——打开五感 探索美好
活动刚开始,同学们带着提前准备好的入场券在图书楼前排起了长队。
朋友知多少——青春期,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份不确定,情绪每天都会有波动,对身份重新考虑。同时,对他人的社会信号极为敏感,这种对反馈的高敏感可能源于寻找身份认同。迫切希望知道“我是谁”。朋友间对对方性格的反馈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形成身份认同。
趣味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到社交排斥与疼痛共用同一神经网络,社交痛苦是真的痛!
社交排斥——青少年在行动中,比起复习、考试、学习等,可能会优先考虑友谊,获得同伴认可是他们的优先事项,但是同样面对社交排斥,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会把这件事视为“一次性事件”。在社交排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复盘当时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面对相似的问题时更有能力解决问题,把它变为“一次性事件”。
有人围观——如果青少年相信同伴正在注视自己,他们大脑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和大脑活动就会发生变化,活动和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伴影响。同时,人际关系也能缓解压力,当有支持他们的人在场时,他们的大脑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压力。
鲁班锁——重复是形成更强大脑学习回路的关键——这会改变大脑。大脑回路被激活的次数越多,它就越高效。当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做的不好,也是因为大脑还没有形成支持这项技能所需要的回路,(当错误发生时)我们的神经元更有活力。
当你尝试不熟悉的任务时,如果很好的完成了,就会更愿意参加接下来的任务。
朋友夸夸团——大脑对身体和社交的奖励是一样的,而且我们喜欢他人友善。社交需求和身体奖励共享同一神经网络,你可能会想,得到更多的金钱比赞美更有用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脑对这两者一视同仁,即使赞美的评论来自陌生人。对于大脑来说,利他主义更值得奖励,也许我们天生都不是自私的。
青春传声筒——在青少年时期情感可以强烈的被感觉到,这是我们爱上某人或某物的时期,比生命中的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一项研究发现人们所听的歌曲大多是青少年时期的歌曲,比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多,就像那些歌曲在人们的大脑中留下了伴随一生的烙印一样。
发呆空间——雪球景干预,情感大脑不学习,当情绪激动时,纷落的“雪花”想大脑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谈话或做决定之前,需要等待“雪花”落定。
青春期的大脑是社交的大脑,当跟好友结伴来完成一次任务,了解在青少年时期的变化。让身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加清楚、科学的了解自己,更好的与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