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经典中品悟,在书写中成长,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9月19日上午,青岛六十六中语文教研组在新录播教室开展高一高二集备组研究课展示活动。校党委书记章鹏、副校长沃春霞、督导处主任车巧玲、教务处主任王璐璐等,也一起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
第一堂课是杨泽华老师教授的《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联读。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朗诵形式在节奏和韵律中感知诗歌风格,辨析比喻和比兴,用典与白描的表达效果,理解曹操和陶渊明为何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截然相反的人生抉择,并思考当代青少年在如今的时代境遇中如何自处,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后,杨老师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不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的概念、效果掌握的不够精准,在手法辨析时提供的角度应该更精准,配合进行课文中相关用法的扩展,同时加入小而精的讲练结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第二,在“理解诗人不同的人生抉择”主问题探讨中,应该加入时代背景、诗人身世、不同时期诗作等角度帮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给予有效评价回馈。 第二堂课是张娟老师教授的《研制评价量表,学写文学点评》。张老师根据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单元写作任务和当下的教考衔接,精心设计了这节写作展示课。主体思路是以《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短评为例,让学生通过学校百年校庆的真实情境任务,从标题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探讨文学短评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启发学生找到了作文学短评的四个要点:原文理解、叙议结合,总分结构和论题聚焦。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制定评价量表和当堂写作两个环节,学生积极主动,课堂生成精彩纷呈,师生共同努力将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后面的评课环节,张老师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一个是教学节奏,课堂后半部分紧张,导致课堂节奏不够和谐流畅;二是对学生完成的文学短篇的评价稍显仓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呈现上要多反思、多改进、多提升。 课后,青岛六十六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阎慧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总结。阎老师说,第三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单元主题是“生命的诗意”,选入教材的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本单元设计三个专题,分别为阅读专题、写作专题和实践活动专题,今天展示的两节课,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可以在深入研读诗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体会不同人生境遇中的诗意表达。 在时光里赶路,在教研中成长。在此次教研活动中,语文组的教师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六十六中语文人将继续在经典中潜心教学,在讲台上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