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波澜壮阔,拾光百年征程如歌。千年更替,斗转星移,青岛六十六中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六十六中来说是深沉而辉煌的,是厚重而灿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校庆第二辑之《废名短暂执教,讲课别具一格》。
曾经在胶济铁中任教的,还有一位著名学者——废名。
废名(1901年—1967年),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也是跨诗、文、佛诸多领域而难于归类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面,他是名气极大的一个,也是读者极少的一个。他文风晦涩,诗意盈盈,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与周作人惺惺相惜的弟子和知己,也是鲁迅的追随者与批评者。
1931年初,废名来到青岛,想谋一份在青岛大学教书的工作。 他在1月12日给周作人的信中说:“青岛这地方很好,想在这里住它一个春天,另写一信给平伯,请他或由他另约几位与杨振声有交情者,共同写一信与杨,替我谋三四点钟功课,不知如何。”废名在信末特别注明:“来信寄青岛铁路中学修古藩转。” 修古藩同废名一样,都是1929年从北大毕业,此时正在胶济铁中教书。据赵俪生回忆:“修老师是大量将鲁迅作品和译品印成油印讲义发给我们的人。我们开始知道有《域外小说集》 《现代小说译丛》 《日本短篇小说集》,都是从他讲课中得知的。” 周作人收到信后,托俞平伯向杨振声说项,未成。废名遂应聘到胶济铁中,教授“文学史”与“学术文”。尽管我们不清楚废名在铁中的讲课情况,不过从后来他在北大的讲课情况看,实在是别具一格。 据当时的北大学生、现在的北大教授乐黛云回忆:废名先生讲课的风格全然不同,他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在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他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而眉飞色舞,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凝视窗外,时而哈哈大笑。他大笑时常常挨个儿扫视我们的脸,急切地希望看到同样的笑意,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笑,但不忍拂他的意,或是觉得他那急切的样子十分可笑,于是,也哈哈大笑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类型的讲课和听课确实少有,它超乎于知识的授受,也超乎于一般人的道德的“熏陶”,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心”“感应”和“共鸣”。 尽管废名在胶济铁中任教时间不长,但在胶济铁中的教职员名录上,却永久留下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