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已末,盛夏初临,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高三学子即将迎来高考的前夕,5月24日下午,王存智名师工作室成员针对高三备考策略进行研讨交流。
刘敏老师: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两个周时间,一方面从学科教学进行总结,应继续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高考领域的答案。老师的重点工作:认真总结一轮、二轮复习的经验教训;精选试题,三轮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让学生做的题目一定要精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考前动员。另一方面从班级管理角度要打好心态之战,刘老师幽默风趣的举了一个“下蛋原理”,不到高考最后一刻不能松劲儿,老师要给学生鼓舞士气,增强斗志,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时即高考,高考即平时”的心态对待考试,高考一定比平时考的好。
陈新老师:
距离高考还剩14天,如何搞好冲刺复习,如何夯实基础、完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英语学科主要关注到六方面内容:重温词汇、梳理语法、精讲精练、套题演练、写作提升、保持状态。这样的复习策略非常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做到学生在落实中既有难度又有分数提升。另外应关注高三学生的应试状态、心理状况,正如战国策中所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所以学生教师应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步履坚定、踏实高效的做好高三冲刺!
董晓老师:
每个同学都该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然后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之上。针对我校情况,在高三英语复习冲刺阶段,曾经按照分数进行分组,利用夜自习时间,一部分学生抓基础,一部分学生抓难度,这样制定的分层作业十分有效。比如英语100分的同学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琢磨压轴题了,关注如何把前面的100分拿好,再想想办法把100-120分的中难题突破突破,高考场上保证前100分不丢,100-120分尽力拿到10分,得到110分的成绩就已经是成功,这种经验非常值得推高,放弃分为两种,一种主动一种被动,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崩溃。
王凯老师:
在英语最后冲刺阶段,应不再细抠学生的拼写,关注学生语法、词汇以及句型的常考点,注意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规律化。在最后这一阶段的复习,要限制学生阅读时间和练习时间,更多体悟考试状态。坚持随堂训练与考试写作相结合,强调书写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再答卷上涂抹,在保证语法正确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复杂句型,但如无把握,干脆就用简单句,所以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注重限时和积累。
杨洁琼老师:
考前十天也是提升分数的黄金期。我认为,高考是知识的竞赛,更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博弈,也是生物钟调整过程,考试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高考的基本素养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去。在调整心态、劳逸结合的前提下,努力挖掘潜能,回归基础、限时训练、激活思维 、善于总结。具体做法如下: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强化对主干知识的总结复习;二、强化解题方法思路的训练,尝试规范答题过程;三、临场指导,锻炼必要的应试技巧。
工作室主持人王存智: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高中教学实践与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摩擦出了很多火花,高三复习应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它指明了高考各学科备考方略,一核四层四翼这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内容,各科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并熟知其含义。王主任还对高三进行全盘规划:9月——12月是积极期,奠定基础;12月——2月是冲刺期,争取名次;2月——4月是质变期,增分最快;5月之后要保稳定。目前阶段,学生要做的是适应考试节奏,不让自己成绩大起大落,保持正常发挥缓慢提高,淡化高考的神圣感与高不可攀感,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高考最后两周时间里,教师要认真备课、精选试题,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消化时间,真正理解落实高考是综合素养、关键能力的考察。
高考只是无数人生考试中的一场,我们不必神话它,也不用惧怕它,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高考,人事未尽,焉从天命;必行之事,何必问天?乾坤未定,每位学生皆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