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个一”|实践求真知,劳动悟传承——青岛六十六中2024级学农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5-03-26   浏览:1172

汗水浇灌成长,实践点亮未来。昨日学农的充实体验还历历在目,今日同学们再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实践课程。无论是酿酒的醇香,还是艾草的古朴,高一学生们用双手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在劳动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以下是同学们亲笔记录的学农日志,他们用最真实的文字展现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高一3班:酿酒初体验,艾草传温情

三月的青岛学农基地,我们第一次走进了酿酒坊。刚进门,蒸腾的热气和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老师用分组提问的方式为我们讲解酿酒知识:“水是酒的血,酒曲是酒的骨。”随后,我们按照操作步骤,将7克糖化酶、3.5克酒曲、1300毫升温水,连同四十八颗期待的心,一起倒入木桶。听着“咕噜”的气泡声,我们仿佛能看见微生物在悄悄工作。之后,我们还设计了酒瓶标签,有的画上山水,有的题写诗句,创意十足。最后,老师让我们品尝自酿的白酒,虽然只有小半杯,但那股醇香却久久留在口中。原来书本上的知识,真的能通过双手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传承千年。下午,我们亲手体验了制作艾条的过程。晒干的艾草握在手里有些扎人,同学们仔细揉搓,将枝叶分离。碾碎艾草时,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筛出的细绒像绿色的雪末,轻轻一吹便飘散在阳光下。卷艾条是最考验耐心的步骤——铺匀艾绒、裹紧桑皮纸,稍不留神就会松散。看着最终成型的艾条,虽然比想象中细小,但想到古人也是这样一点点制作,心里满是敬意:每一缕艾烟背后,都是千百年的智慧沉淀。

高一4班:艾条制作全记录——三筛五揉见功夫

今天的学农课上,我们学习了艾条制作。老师先介绍了艾草的药用价值,随后大家分组动手操作,制作艾条。 

第一步:分拣艾叶。晒干的艾草需要手工挑出叶片,去掉粗硬的茎秆。同学们瞪大眼睛,生怕漏掉一根杂质,桌上很快堆起一座“艾叶小山”。

153917ebc0124fa0341e0f6eb5ec2538.png

第二步:揉搓艾绒。艾叶放在手心反复揉搓,细碎的绒絮逐渐从叶片中分离出来。揉搓时要不停挑出碎梗,十几分钟后,粗糙的叶子竟变成了蓬松的“绿棉花”。

c2557cdc763c980ddd2f32dabb59c85f.png

第三步:过筛提纯。将初步揉好的艾绒倒入筛网,轻轻晃动后,细腻的艾绒像雪花般落下,粗纤维则留在筛子上。经过三次筛选,艾绒变得又软又均匀。 

9df60d5fd069d049d84ebfe0d38103ac.png

第四步:卷制成型。把艾绒铺在桑皮纸上,用木棍慢慢卷紧。用力太大会压得太实,太松又容易散开,试了好几次才成功。看着手中粗细均匀的艾条,大家都忍不住拍照留念。 e55736a627f5498209272071cee924af.png

这次艾条制作,让我们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分拣艾叶时,指尖被干枯的枝叶扎得发红,但没人抱怨;揉搓艾绒时,掌心磨得发热,却更专注地感受纤维的细腻变化。当最后一根艾条卷好时,透过教室里淡淡的草药香,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看到古人伏案挑灯,用同样的动作守护着这份智慧。老师说:“艾条虽小,却能驱寒祛病。”而我们觉得,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汗水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让每一代人都能亲手捧起历史的重量。

脚踏实地,传承匠心。今日的学农实践,高一3班在酒香与艾烟中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高一4班用指尖的细腻对话本草智慧。厨艺、植树、茶艺、种植——每一份劳动都是青春的注脚,每一道工序都在诉说传承的力量。当夕阳为学农基地镀上金边,我们忽然懂得:所谓成长,便是将书本的文字化作掌心的温度,将历史的厚度凝成生命的重量。明日,同学们将继续在泥土与草木间探寻。愿少年们怀揣今日的收获,以笃行之姿,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刻下属于这一代人的涟漪。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杭州路3号乙
  • 电话:0532-83718048
  • 版权所有:青岛六十六中
  • 技术支持:青报教育在线
  • Copyright© 2017 鲁ICP备060736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