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师者叮咛暖实践。3月26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章鹏与副书记、副校长王光鹏来到学农基地慰问学农师生。
两位领导走进每一间实践教室,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在面艺教室里,王校长叮嘱大家:“揉面要站起来,记得撒干面粉防粘”;在厨艺操作台前,他笑着问同学们:“在家会做西红柿炒蛋吗?”章书记则鼓励大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在汗水中学会尊重”。校领导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让学农实践更添温度。同学们在叮嘱中牢记安全与卫生,也在互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教育的深意。
带着师长的期许与鼓舞,同学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灶火升腾间,是柴米油盐的智慧;绳毽飞扬处,是青春跃动的诗行。让我们翻开学生亲笔书写的日志,感受他们笔下的劳动印记——
高一5班:油盐酱醋的协奏曲
在学农基地的第三天上午,我们五班同学第一次体验了厨艺课。穿上围裙,戴上厨师帽,大家都既兴奋又紧张。
厨师把我们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要完成一道菜。同学们迅速忙活起来: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负责掌勺。厨房里很快热闹起来,锅碗瓢盆叮当作响。
“炒菜要掌握火候”,“调味要慢慢尝试”,厨师耐心地指导着每个小组。虽然我们动作并不熟练,但都特别认真。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做好了西红柿炒蛋、土豆炖茄子、葱爆西兰花、地三鲜和西兰花炒胡萝卜这五道菜。
班主任品尝时,连连夸赞:“味道真不错!”听到表扬,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这次厨艺课让我们明白,做饭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多技巧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才能做出一道好菜。
高一6班:野炊记——灶火中的生命密码
春风掠过学农基地的桃林,我们蹲在灌木丛中挑拣柴火,指甲掐进树皮检验干湿——白茬的是枯枝,泛青的还裹着潮气。搭灶时,老师教我们摆出“U”形石堆,留一道风能钻入的缝隙。潮湿的树枝堆成歪斜的塔,他让我们将枯枝架成三角,松软的茅草垫在底层。东南风掠过柴堆的刹那,火星“噼啪”绽开,像金蛇窜向天空。那一刻,化学课的氧化反应公式突然鲜活——知识的落地,竟带着草木的清香。
地瓜沾着晨露,花生裹着青藤,芋头滚入山泉溅起涟漪。当锅盖被蒸汽顶得“咚咚”作响,所有人屏住呼吸——那缕钻出锅缝的甜香,是阳光在地下蛰伏百日的暗语。
灶膛余烬旁,同学们围坐成圈,用木条扒开焦黑的灰。地瓜裂开橙红的糖汁,滴在青石板上凝成琥珀。有人急着剥皮被烫到指尖,却舍不得甩掉那丝甜——《悯农》里的“辛苦”,原是掌心发烫的温度。啃着焦黑的芋头皮,嚼着半熟的花生米,嬉笑中我们忽然明白:所谓“同甘共苦”,就是把最后一块甜地瓜推给咳嗽的伙伴。
洗锅时,校服袖口沾着两种泥:黄褐的是翻地的黏土,黝黑的是灶膛的草木灰。它们像地理课本里的土壤分层图,而土地早已将四季写成密码—— 地瓜的甜是夏蝉蜕壳的次数, 花生的香是秋雨敲打屋檐的节奏, 芋头的粉是冬雪覆盖田野的厚度。
这场野炊,让城市的孩子触摸到生命的原始脉搏。未来风雨中,我们一定会想起那个吹燃灶火的下午——那时点燃的,何尝不是照亮前路的光?
高一7班:跃动的青春——毽舞绳飞扬
3月26日下午,学农基地迎来了一场跃动的盛宴:高一年级踢毽子与跳大绳比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青春在汗水中竞相绽放。 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既考验个人技巧,更锤炼团队默契。大绳翻飞间,同学们步调一致,如雁阵掠过天际;彩毽起落时,脚尖轻勾、膝弯微曲,宛如蝴蝶翩跹。班主任们的加入瞬间点燃全场——这边轻盈的毽子在脚尖翻飞,那边大绳甩动的节奏如战鼓激昂,师生同乐的笑声在操场上回荡。 这场比赛不仅强健体魄,更让团结与拼搏的种子扎根心田。毽子落地时的惋惜、长绳绊脚时的鼓励,让同学们懂得:输赢之外,比奖牌更珍贵的是并肩作战的情谊。 劳动淬炼品格,实践照亮未来。今日的学农实践,6班在灶火中读懂自然的诗意,7班于跃动中凝聚团队的力量。其他班级亦在豆腐制作、阳台小菜园、果树管理等课程中收获成长。感谢校领导的深切关怀,让劳动教育更具温度与深度。学农之旅仍将继续,愿同学们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泥土与汗水中锤炼品格,以今日之所学,铸明日之栋梁!
撰稿:余苇
初审:刘敏
复审:李小明
终审:庄永奎